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您可以及时获得类似文章推送,方便进行分享与讨论。您的支持将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!
文 | 万盈盈
编辑 | T
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,它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。当时,赵国与秦国因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产生了激烈争端,最终引发了这场决定命运的大战。
赵括,赵国的将领,此时正深陷重围,前途未卜。面对秦军强大的围攻,他的处境十分危险,生死存亡一线之间。
在这场战争中,赵国四十余万大军被困于敌阵,身陷困境的赵括,是否真的有机会突围?答案是肯定的,的确有一次机会,而这唯一的机会如果把握住,或许能够转危为安,但最终,他未能把握住,导致全军覆没,赵国败局已定。
展开剩余82%秦国攻占了野王,韩国考虑将上党这块“飞地”送给秦国以求撤兵,但上党的守将坚决反对,他坚持要将这片土地送给赵国。赵国得知消息后,迅速派遣兵力前往长平(今山西晋城高平市)接应这片土地。赵王虽有些犹豫,但见这次机会来得如此突然,还是决定派兵接收。
战事初期,由赵国的老将廉颇指挥,他连连胜利,将敌军逼退至丹河东岸。然而,廉颇的作战风格引起了赵王的不满,认为他过于保守,缺乏决断。于是,赵王换上了赵括,让他接管指挥。
赵括的父亲赵奢,名声显赫,在阏与之战中表现英勇,成为“马服君”。然而,赵奢并非出自显赫的将门世家,他的一生唯一值得称道的战功便是阏与之战,实际军功并不多。因此,赵括是否具备足够的军事才能,很多人心里并没有底。
继承父亲的荣耀,赵括接管了赵国的主力军,开始实施自己的战略。他熟读兵法,但在实际指挥作战时,却显得经验不足。他所依赖的兵法和理论,与复杂的实战环境格格不入。换句话说,赵括的军事理论虽然扎实,但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却严重欠缺。
赵括上任后,压力山大。战争不仅是一场国力的较量,而且战线拉得极长,赵国周围的邻国形势复杂,局势相当不容乐观。赵括接手后,立即按照兵法下令军中行动,颁布军令:“秦兵若来,要奋勇当先,猛打紧追,不胜不回。回者,斩!”这意味着士兵们只能死拼到底,不容退却。初战秦军三千人,赵括的兵力一万便成功击败了对方,捷报传回赵国,赵括大喜过望。
在初战告捷后,赵括认为自己占据了主动,趁胜追击,甚至觉得秦军害怕他,主动撤退。赵括心情愉悦,命令军中庆祝,宰牛杀羊,显得气氛异常欢乐。他还设立了一个宏伟目标:擒王。
然而,赵括的得意并没有持续太久。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正逐步落入秦国精心布置的陷阱。尽管赵括读过兵法,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,他对战局的判断完全失误。
随着战事发展,赵括未能及时识破秦军的战略意图,致使赵国大军的处境越来越被动。赵括在胜利的错觉中,继续追击秦军,却不曾考虑后续的风险。最终,他引领赵军追至秦国营地,但久攻不下。
更糟糕的是,赵括的后军已经被秦军切断,不能及时赶来支援,这使得赵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此时,若赵括有足够的经验,他就能快速作出判断并尽早突围。然而,作为一个刚刚上任的年轻将领,他面对秦军的强烈反扑,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——修筑营垒固守,而非趁机突围。
白起则以高超的战略眼光,指挥其他部队分割赵军,封锁其退路。与此同时,他派兵断了赵军的粮草供应,将赵括和大军彻底困住。赵括此时若能果断突围,仍有机会,但他却错失了最佳时机,最终被围困至死。
在赵括被围困的日子里,秦军没有放松警惕,反而积极组织防守,甚至连秦王都亲自动员河内的男丁去阻止赵国的救援和粮草运送。最终,赵括在四十多天的围困后,被秦军射杀。
赵国的四十万大军,绝大多数选择投降,但最终还是被秦军活埋。赵国就这样走向了衰败。
秦国本来就是志在必得,而赵国的失败原因则是多方面的。除了赵括无法正确应对战场形势外,还包括赵国大军在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中的疲态,士气和战斗力都大受影响。相比于老将廉颇的敏锐判断,赵括由于经验不足,错过了冲出包围的良机,陷入了敌军的圈套。
有一句话说“穷寇莫追”,赵括在长平之战中,多少是孤注一掷。他若能够迅速察觉战况不对,在陷入包围之前便果断突围,或许结局就会完全不同。然而,赵括未能识破敌人的战略意图,最终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。
秦军的布防需要时间,但这对于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而言,机会稍纵即逝,最终未能顺利突围。赵括的失败不仅是由于他个人能力的不足,更是由于当时赵国在多方压力下的内外困境。
参考文献:
吴昊. 《长平之战的战略评析》[J].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13, 30(04): 71-73 95.
发布于:天津市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