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晓
妊娠期糖尿病(GDM)是妊娠期间常见的代谢性疾病,若不及时控制,可能增加母婴并发症风险。在饮食与运动干预效果不佳时,胰岛素是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首选药物,尤其在饮食与运动干预效果不佳时。本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,梳理胰岛素使用的关键要点及注意事项。
一、胰岛素治疗的重要性
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较普通人群更严格,要求空腹血糖 <5.3 mmol/L;根据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(IADPSG),妊娠期糖尿病餐后1小时血糖目标应为≤7.8 mmol/L,餐后2小时为≤6.7 mmol/L。若通过饮食调整(如分餐、低升糖指数饮食)和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游泳)仍无法达标,需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。
原因:妊娠期胎盘分泌的激素(如胎盘催乳素)会导致胰岛素抵抗,部分孕妇胰岛功能储备不足,需外源性胰岛素补充。
胰岛素治疗的适用人群1. 饮食+运动控制失败者:空腹或餐后血糖持续高于目标值。
2. 糖尿病合并妊娠(PGDM):孕前已确诊糖尿病且需持续用药者。
展开剩余77%3. 妊娠期显性糖尿病(ODM):妊娠期间首次发现且血糖达到非孕人群糖尿病诊断标准(如空腹≥7.0 mmol/L)。
三、常用胰岛素类型及方案
胰岛素因其分子较大,不通过胎盘屏障的特性,因此不会直接影响胎儿发育,成为妊娠期最安全的降糖药物,可根据孕妇血糖波动灵活调整剂量,快速解除高血糖反应,保护孕妇胰岛β细胞功能。常用类型包括:
1.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(如门冬胰岛素):用于控制餐后血糖,起效快(10-20分钟),注射后需立即进食。
2.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(如地特胰岛素):提供基础胰岛素需求,减少夜间及空腹高血糖风险。甘精胰岛素(U100)在妊娠期安全性数据有限,推荐优先使用地特胰岛素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(NPH)。
3. 预混胰岛素:结合速效与中效胰岛素,适合需要简化注射方案的患者,但需注意剂量调整灵活性较低。
典型方案:
基础+餐时方案:每日1次长效胰岛素(控制空腹血糖)联合每餐前速效胰岛素(控制餐后血糖)。
初始剂量:孕早期0.3-0.5 U/kg,孕中晚期0.5-0.8 U/kg,根据个体胰岛素抵抗程度动态调整。
四、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
1. 低血糖风险防范:
随身携带糖块或含糖饮料,出现头晕、心悸等低血糖症状时,立即进食15克快速升糖食物(如4片葡萄糖片或200ml果汁),15分钟后复测血糖。其次避免空腹运动,运动后需额外监测血糖。
2.注射技巧:
轮换注射部位(腹部、大腿外侧、上臂)以避免脂肪增生。
使用胰岛素笔时需确保剂量准确,注射后停留10秒再拔针。
3. 血糖监测:
每周至少测2天全天血糖谱(包括空腹、三餐后2小时、睡前及必要时凌晨3点血糖)。
使用动态血糖监测(CGM)可更直观了解血糖波动趋势。
4. 剂量调整原则:
根据孕周增长(尤其是孕晚期)胰岛素抵抗加重,需逐步增加剂量。
分娩后胰岛素需求可能骤降,需及时减少剂量以防低血糖。
五、其他药物选择与限制
尽管胰岛素是首选,部分情况下可考虑口服药:
二甲双胍:2023年《中国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》指出,二甲双胍用于胰岛素抵抗为主的患者,但需告知可能增加子代肥胖风险,且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。
格列本脲:因存在新生儿低血糖风险,不推荐作为一线选择。
六、产后管理
1. 血糖复查:产后6周需进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(OGTT),重新评估糖代谢状态。若OGTT结果异常,需转诊至内分泌科长期随访,预防2型糖尿病。
2. 母乳喂养:胰岛素不分泌至乳汁,哺乳期可安全使用;口服降糖药需暂停。
七、总结
胰岛素是妊娠期糖尿病安全有效的控糖手段,但需个体化制定方案并密切监测。患者应配合医生进行剂量调整、血糖监测及生活方式管理,以最大限度降低母婴风险。未来随着研究深入,新型药物(如GLP-1受体激动剂)可能提供更多选择,但目前仍需以胰岛素为核心。
参考文献:
1. 2023年《中国妊娠期高血糖诊治指南》
2. ADA 2025糖尿病诊疗标准:血糖目标与技术应用
3. 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
4.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妊娠期高血糖指南
5. 2025 ADA指南妊娠期糖尿病管理更新
发布于:北京市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